我國年出欄生豬7億頭,生產和消費占全世界總量一半,養豬業年產值超2萬億元;而我國生豬飼料轉化效率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80%,導致作為養豬主糧的大豆年進口近1億噸,需要8億畝耕地支撐該產量。生豬種業作為產業鏈“芯片”,決定產業的效率和效益。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會上強調,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求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核心種源自主可控。
4月12日,在第九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第二黨支部結合所學專業,開展了“我國主要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難點、堵點和痛點”主題黨日活動,支部書記肖石軍主講。他從1978年吃肉難,1985年后逐步滿足消費,1997年結構不斷優化,2007年以來轉型升級講起,以翔實數據講述了我國生豬產業發展歷程,種質資源在不同產業階段需求變化,以及種質資源在“一豬兩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價值。
通過學習,支部黨員了解到中國是世界上家畜馴化中心地區和家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國家,對種質資源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有了更深刻理解,進一步增強了開展家豬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研究的責任感與使命意識,紛紛表示要為國家種業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供稿:動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一、二支部 審核:肖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