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我院組建11支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團開展“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社會實踐活動,百余名動科學子把“學農、愛農、助農”的理念扎根在贛鄱大地上,用拼搏與汗水在實踐中書寫別樣青春。
追逐光,在追尋中重走歷史足跡
“紅研尋跡”小隊在樂安縣谷崗鄉,感受“第四次”反“圍剿”下的紅色革命精神;在韶山和金竹兩地的毛澤東故居,采訪當地游客對工農紅軍武裝革命的認識;在江西紅軍標語第一村,和老一輩一起尋找革命史中的紅色記憶;在中共鄉區委員會,和上一代黨員交流,體會黨員精神和革命精神;在湖南雷鋒紀念館,知曉游客身邊的雷鋒故事;在樂安縣共大遺址和當年的老師、學生對話,體會共大精神。
“南昌共大尋訪團”來到江西省方志館,經圖書管理員的協助和多方查閱,團隊成員了解到南昌縣共大分校的舊址位于向塘鎮,后改為向塘一中,現已是江西省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對話共大分校第一屆校友黃海平先生,他說,學校四周是村莊與田野,校園內樹木陰翳,環境清幽,遠離喧囂,是辦校求學的好地方。南昌縣共大從建立之初設立的相關專業就面向農業、面向生產、面向基層,力求解決大家溫飽問題,為國家發展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靠近光,在傾聽中汲取智慧力量
學院黨委副書記陳小志代表學院黨政慰問在撫州東鄉泥鰍科技小院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稻蛙鰍綜合種養水質檢測”調研服務團的師生。他勉勵團隊成員:“既要注重課堂學習,更要深入行業實踐,增強助力科技興農、投身鄉村振興的信心,把‘學農、愛農、助農’的理念深深扎根贛鄱大地。”陳小志參觀科技小院所在地江西恒佳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相關設備及產業體系,帶領服務團的師生與總經理張斌華進行深入的校企交流。張斌華鼓勵團隊成員在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多參與社會實踐,走進基層一線,對水產行業有更深刻的理解,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本著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精神,“護靈青年,不負zoo望”調研服務團多次來到南昌市動物園,在南昌市動物園獸醫院黃海玲院長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向廣大民眾傳播動物疾病防控知識,宣傳動物保護思想,提高全民疫病防控意識,同時針對動物園的日常管理,學習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管理方法和生存狀況,“學好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養,練就過硬本領,擔當時代重任”,黃館長著重強調了動物疾病防控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勉勵團隊成員架起知識與實踐的橋梁,學以致用。
成為光,在擔當中彰顯青春力量
“投身鄉村振興實踐,擔當強農興農使命”技術服務團走訪農戶了解蔬菜產業發展,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辦實事,走進秧苗田野感受現代化農業魅力,把教室搬到鄉間開展水稻秸稈利用技術培訓,實地考察養殖場傳授高效養殖技術,投身鄉村支教讓紅色文化浸潤童心。通過尋訪紅色基因、推動綠色鄉村振興、助力藍色支教扶智等形式,“三色生花”,開展多項活動,為建設美麗鄉村奉獻一份光熱。
夏季炎熱的天氣引起的母牛熱應激反應給“浮梁鐵蹄牛”調研小組帶來極大的挑戰,鐵蹄牛又名“跑山牛”,其長期生活于環山梯田較多,旱地面積大的廣豐地區,因此其四肢粗壯、蹄堅耐磨,母牛躁動不安給保定工作造成困擾,固定和稱重,需多人合作,成員們不畏困難險阻,齊心協力,攻克難關,給擴繁母牛以及種公牛固定和稱重,建立個體檔案及家族系譜表。
散發光,在奉獻中落實科技成果
“農業技術本就要用于解決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建黨101周年之際,學院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骨干成員、教師黨員王自蕊副教授帶領團隊中的學生黨員前往南昌縣廣福鎮開展“鄉村振興、科技賦能”農業實用人才培訓活動,圍繞特色淡水魚產業現狀、健康養殖技術和泥鰍養殖關鍵技術等方面問題進行授課,為養殖戶“傳經送寶”。團隊成員走進撫州市東鄉區孝崗鎮、小璜鎮等多個稻蛙綜合種養養殖基地調研養殖現狀,把專業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給養殖戶聽,補齊養殖戶技術“短板”。
由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研究生組成的“牛轉乾坤”調研服務團自覺“壓擔子”歷練、“亮本領”作為,前往全省多個村鎮普查江西省地方牛資源品種,通過測定品種的外貌、體尺、血型、基因等數據,深入了解品種特點;走進鄉間村落與養殖戶交流學習,幫助解決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同時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用實際行動響應“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
供稿:裘晨 徐嘉玲 編輯:裘晨 審核:陳小志